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20篇】

【www.xanzxny.com--数学教师教学总结】

计算问题是根据算法加、减、乘、除数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的文章20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分数乘法二长方体(一)

  三分数除法数学与生活

  四长方体(二)五分数混合运算

  六百分数数学与购物

  七统计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

  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

  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

  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校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

  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

  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矗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

  (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愧引导。

  (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

  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校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埃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

  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

  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

  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017-08-0810:05:32|#2楼回目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

  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

  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校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矗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

  (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愧引导。

  (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校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

  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埃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

  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

  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017-08-0810:05:30|#3楼回目录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

  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

  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校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0.9÷3=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

  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矗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

  (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愧引导。

  (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

  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校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埃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

  (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第二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老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第三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本学期为了更好地落实学校教研工作,让数学课堂充满勃勃活力和生机,让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特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重新调整班级结构,我们班级学生数学掌握情况两级分化,基本上有一半的学生基础太差,还有几位基础太好,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很难调整,抓两头带中间也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只有考虑分配小组,负责学习,建立帮扶制度。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四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可以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得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有学习数学的能力。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同学之间交流合作,但自主讨论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简单分析:

  本教材总共排列了7个单元的教育内容。在数和代数领域,教育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空间和图形领域教育图形的变化、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授大众数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数学解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加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进行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了解题策略的多元化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联上述三个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整理三次实践活动,教育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材还整理了你知道吗,介绍了数学背景知识。排列一些思考问题,作为灵活的教育内容。

  教材编写时,考虑到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知识量比中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比中年级强。教材适当调整写例,设定例题,尝试,练习,练习,整理。

与练习等栏目与版块。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第五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第六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教五年级,共有学生29人。从去年的学习成绩看,该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地表的变化及保护"、"能量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宇宙天体的构成及探索"、"科学探索历程及科技未来展望"等研究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相关主题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本册教科书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随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在教科书中的呈现越来越淡化,相反,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逐渐丰富,这些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并在教科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从每单元的结构分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并且相互关联得更加紧密,表现出学生知识经验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结构特点。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小博士协会,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学习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75课时,另有5课时的机动时间

1、认识正、负数 2课时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0课时

3、分数的加减法(一) 14课时

4、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6课时

5、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 10课时

6、爱护眼睛--统计 5课时

7、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 12课时

综合应用--有趣的溶解现象 1课时

8、下跳棋--可能性 2课时

第七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后进生抓起,课内探究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培优”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培优”工作计划,做好参加对象的辅导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培优和转差同步进行。
  2、积极组织相关学生参与活动,力争家长的大力配合。3、通过“培优”活动,使班级的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优对象:杨正慧汤进李双双二、后进生情况分析。
  情况大体如下: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极其不端正,而且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数学的口算能力、计算能力极差,理解应用题的能力极差。加上有着不良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没有动脑筋的习惯,作业也不能自己独立完成(经常抄袭)。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提高的机会,我应该有责任、义务和耐心去面对他们,转化他们。
  辅差对象:李艳梅汤鹏邱金萍段李段秀仙三、“辅差”工作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2、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他们自觉、自控、独立的能力,以提高学习水平。四、“培优辅差”工作措施。
  1、教师了解和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其实并不是以消灭差异为目的,而是推动有差异的发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通过分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使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升。
  2、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多鼓励,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以及练习。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
  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另行自我发展,找到自己的长处。
  5、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对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6、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将“重视结果”的教学尽量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7、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譬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9、加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第八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第九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第十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班级情景分析:

  五(6)班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都比较好,学生计算本事也较强,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可是学生动手操作本事较弱。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和灵活。全班学生总体智力水平较好,可是一个班级里学生智力差异明显,班级学困生有几个。学生总体学习习惯较好,可是,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很是马虎潦草,课堂经常不专心听讲,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还要做小动作,自由讲话。种种现象,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提高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数与代数”领域的资料是本册教材的主要资料,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的要求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数的运算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本事。“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必须的探索规律的本事,所以安排这一资料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本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本事。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资料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本事。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资料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获得进取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构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本事,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本事。

  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

  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本事。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进取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我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提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一样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构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能够多采用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优生名单:

  周某、汪某、陈某、许某、葛某、张某、刘某、陆某

  学困生:汪某、曾某

第十一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天,野人抓到一只兔子,他发明了1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两只兔子,他发明了2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三只兔子,他发明了3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四只兔子,他发明了4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五只兔子,他发明了5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六只兔子,他发明了6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七只兔子,他发明了7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八只兔子,他发明了8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一天,野人抓到十只兔子,他发明了10这个符号来记录今天的收获.

   后来,这几个数字广为流传.人们甚至用野人的名字来作为地名来纪念他.这就不为后人所知了.

第十二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1)班和五(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常抓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水中望月,可望不可及。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为此,本人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听、说、讲、练提出具体要求。课堂上,提倡动静相宜,动时,积极热烈,敢于动手操作、乐于参与实践活动,畅所欲言。静时,暝思苦想,勤于思考。另外,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民主的氛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生理、心理的发展,个体差异大,大部分学生都渴求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作为教师,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学生之所需,抛砖引玉,为在知识海洋里前行的学生指明方向。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大纲要求,和我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三、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由于我能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因此促进了中差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差生变优,优生变优”的思想,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十三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五年级一班现有学生x人。大部分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能力,而且抽象思维能力非常充足,具有观察、分析、自学的能力,不过探讨力还需要提升,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帮助学生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现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假发和减法,统计。

  教学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与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旋转。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十四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班级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数都是55人,班级男女生比例谐调,对于新课程教材,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还算比较扎实,思维也比较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同时两极分化也相当明显,两个班级差生都比较多,尤其五年级,很多差生已经开始妥协,因此,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差生的培养。上课的时候要特别关照后进生的发言,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优等生带差生,帮助差生也能在数学上获得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圆,百分数,圆柱与圆锥,比例,比例尺,统计。圆,百分数,圆柱与圆锥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百分数、比例、比例尺。在前面学习分数及比的前提下教学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比例的意义、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比例尺的认识、比例尺的应用,对于百分数来说,百分数的意义、读写,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应用等。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圆柱与圆锥两个单元。对于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比之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掌握起来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学生先弄清楚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知识。对于圆柱与圆锥,要在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与圆锥的面积、体积计算是重点、难点。需要学生好好把握。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原来的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相关知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与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会把假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比例和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利用比例的特点以及正反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等。

  3、知道圆的有关知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圆的相关计算。

  4、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6、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合理利用教材,突出基本概念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增加直观和联系实际,增加探索性和开放性,加强拓展性和知识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加强直观,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对部分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或精简。

  (3)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爱好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课时安排:

  一、圆...........................................8课时

  二、百分数.......................................14课时

  三、圆柱与圆锥...................................10课时

  综合运用....................................1课时

  四、比例.........................................10课时

  五、比例尺........................................8课时

  综合运用.....................................1课时

  六、统计..........................................7课时

  七、数学与生活....................................2课时

  八、总复习........................................14课时

第十五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培优辅差是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之一。
  本年度在“培优扶差”工作过程中,我根据班级的基本情况,针对班上出现的一些具体表现,如:
  不爱学习、学习习惯不好以及学习时懒惰等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扶差”的内容,现将“培优扶差”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培优”方面:
  1、分析中等生的个性,加强思想教育
  培优,重点不在于优生上,而在于中等生身上。培养他们有要正确的思想,认真的学习态度。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态度,而态度又决定了一切。因此,我先了解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不同的特性,在课余的时间采取不同方式与他们沟通,结合平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使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明白读好书的作用何在,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望和学习的自觉性。
  2、竞争机制,寻找原因,体现成功感
  在课外辅导时,我通过做大量的练习,让中等生分成小组来竞争,寻找错误的原因。在不断的练习中,使他们自己发现错误,并予以更正。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意识的把不同题目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机会他们表现,这样不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他们体现成功感。
  3、体现优生的价值,争做优生
  在班里我非常重视优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了我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纪律去帮助中等生和差生,经过一学期的坚持,班上有好几个中等生变成了优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 在“辅差”方面:
  差生,他们具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特点:自卑感强;同学们的嘲讽、瞧不起;老师的忽视与冷落,使他们感到很自卑或形成了逆反心理。其实,他们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想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关爱。因此,我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扶差”工作:
  1、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黄全愈先生说过:“孩子作为一个自然人,毕竟是孩子,但孩子又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他们是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应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发现他们的进步,欣赏他们的点滴成功,并且让他们学会自我发现和自我欣赏。
  2、多鼓励,多表扬。
  差生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对自己也越来越失望。所以我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给予及时肯定,借此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慢慢的走出困境,找到前进的方向。如在平时的听写中,只要有一点进步,我就会及时表扬。我对差生的要求都是从低提出,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感。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以此来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3、设立目标,让其感受成功。
  在鼓励、表扬后进生的同时,我还让他们也感受成功的愉悦。
  因为成功的愉悦是有力的推进器,能催人奋发前进。
  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合理的目标,让他们可以达到。
  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就给予奖励,让他们感到成功并不难,感到有成就感。
  三、存在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尽管我做了很多努力,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培优补差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期末的成绩分析可得,相当部分的学生,基础还较差,底子还比较薄。成绩还比较低下,部分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转化,优生成绩还不尖,我的培优扶差工作还须加倍努力。今后会继续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路子,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十六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将小课题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实践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五设想结合起面的扩展,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应对,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让他们扮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是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是太难,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第一环节实施后,以学生常见的范例、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一年来,成效显著。

  一、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精心打理博客内容(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反思、故事、随笔等)教法,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40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课堂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一学期来,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三、总结得失,以励再战

  1、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的良好口碑。

  2、存在的不足: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口算乘除法及其他)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学习成绩虽然有所进步,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作业、成绩)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

第十七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狐途没抓到兔子,天黑了也不敢回家,独自在外面转悠。“屋漏偏逢连天雨!”冻得浑身发抖的狐途看着天空下起了小雨,他连忙躲到一座天桥下面。

  “哈哈,天无绝人之路!”狐途看到墙角有一团破旧的棉被,他立刻钻了进去。

  突然从棉被里钻出一个蓬头垢面的狗头,“滚出去!这是我的被子。”狐途一看,原来是流浪的癞皮狗。

  狐途满脸堆笑道:“癞皮兄弟,今晚你帮我一次,明天我请你吃烤全兔。”“哼,烤全兔有什么好吃的,想当年,我癞皮天天山珍海味……”

  “打断一下,癞皮兄弟当年你是当啥的,为什么今天成了这副模样?”狐途问道。

  “唉,好汉不提当年勇,想当初,兔博士开发了一个叫“股票”的投资场所,我开着宝马进股市,最后是穿着裤叉出来的。”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啊!”狐途摸了摸只有几个钢鏰的口袋,庆幸自己的钱上交老婆了。

  “我得去把我的钱偷回来,狐途老弟,我在外面把风,你帮我去偷。”

  “不行,古人早就说过‘狐鸣狗盗’,你们狗家族生来就是偷盗的高手。”狐途可不傻。

  “不帮我偷,今晚被子就不借你。”癞皮狗威胁道。

  狐途想了想后从口袋里拿出一把火柴说道:“癞皮兄,我们来次公平比赛,输的人去偷,赢的人在外放风!”

  癞皮狗反问道:“怎么个比法?”

  狐途解释道:“这里有88根火柴,每次取1或2或3根,取到最后一根者为胜,如何?”

  “那我先取!”癞皮狗抢先道。

  狐途心想:(88-4)÷4=21(轮),那还剩下4根火柴,不论先取的怎么取,后取的都将获胜。于是爽快地答应了,无论癞皮狗取了多少根,狐途取得根数和癞皮狗相加必定为4。

  “真倒霉,这次不算,我们三局两胜。”癞皮狗耍起了无赖。

  狐途有了必胜的秘笈,连胜了两局。

  “怎么样,愿赌服输,我把风,你去偷。”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形容癞皮狗最恰当不过了,刚溜进银行,就触动了报警器,被当场抓住,而狐途在外面见机逃跑了。

第十八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

  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第十九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各自的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排列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指导学生预习,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十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文件有关精神,为确保“停课不停学”取得实效,应组织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学习知识。结合本校工作安排和五年级的班情,通过复习和新课使该班学生在数学方法、计算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有所提升,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下载钉钉软件,熟悉网上授课等使用方法。

  2.制定课程进度表。

  3.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好导学案,找到学习内容和练习,并提出要求发班群和家长群,提醒学生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每天的学习内容及练习。

  4.上课期间,做到分分钟在线与学生互动答疑。

  5.学生提交的作业统一查阅,根据情况在班群里统一讲评或个别私聊讲评。

  6.做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统计,每天在班群和家长群里公示。始终保持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及时沟通,使学生学习“”取得实效”。

  三、教学进度:

  2.10-2.14下载钉钉软件并安装,熟悉其使用方法,进入班级学习群、制作”停课不停学”计划。

  2.17-2.21复习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

  2:24-2:28复习上册及学习观察物体。

  3.2-3.6 学习因数与倍数。

  3.9-3.13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与表面积。

  3.16-3.20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3.30-4.3 分数的意义。

  4.7-4.10真分数与假分数。

  4.13-4.17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

  4.20-4.24学习通分。

  4.27-4.30分数与小学的互化



本文来源:http://www.xanzxny.com/content-34-115223-1.html

《五年级上册数学简便计算题三套【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