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集合10篇

【www.xanzxny.com--工作总结范文】

命运,即宿命和运气,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组合进行的一种模式,命与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集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成果。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理论阐释和学理论证的过程中,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清楚、搞明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创新意义及其精神实质。应特别予以明确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为我国外交战略提出来的,其目的是要打破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和非赢即输的传统观念,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并不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毋庸置疑。但是有一种提法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绿色通道”,是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当代实践。以此来研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作用和意义是有失偏颇的。“绿色通道”意味着什么呢?“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谓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共同体。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绿色通道”指的是简便、安全、快捷的途径和渠道。现实生活中,由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特定需求会采取简化手续和流程的方法,比如说,医院会对看急诊的病人开放“绿色通道”,以更好地救死扶伤。但是,如果把人类命运共同体视为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的“绿色通道”,这里就会产生歧义和误解。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其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资本主义在其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可以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程度,即革命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无产阶级还需要通过革命来推翻旧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也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即使是完成了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要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也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就此而言,用“绿色通道”来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显然不科学不准确,它实际上否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也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还有学者把“聚同化异”的提法从外交战略和国际关系层面上泛化开来,认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方式大变革,从而为人类迈向共产主义提供历史动力,其理由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能够做到求同存异,而且能聚同化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伙伴精神……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选择。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加美好。”[4]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求同存异,可以理解为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当今世界由许多不同的国家实体构成,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有着各自特殊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共同利益、整体利益。中国梦和世界人民的梦是相通的,因为大家都希望过美好的生活。所以,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利益选择上是可以求得最大公约数的,或者说,在全球性危机挑战面前,世界各国有可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相互包容,以互利共赢的思维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就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而言,世界各国也是经过不断磋商、对话,最后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在这个签订过程中,消除分歧就是化异,达成共识就是聚同。就此而言,为了人类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在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时,世界各国必须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以尽快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来应对共同挑战。

  但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聚什么同、化什么异,必须做具体分析。应当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问题上、在一定的领域中是可以聚同化异的,但在事关国家根本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国家主权的原则性问题上,还是难以聚同化异的。比如,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民主模式的选择上就只能求同存异,而不能无原则地强调聚同化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西方发达国家却要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私有制。在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不照搬照抄外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上,既贯穿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体现中国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使古老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如果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被葬送。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同资本主义国家是无法做到聚同化异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认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去聚同化异,便可以走向自由人联合体,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笼统地、抽象地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聚同化异,甚至认为两种社会制度也能聚同化异,那就会滑向“趋同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性、超越性、开放性的特征,并说这些也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也是值得商榷的。毫无疑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当今世界问题而提出的理念,是为了解决世界现实问题、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必然具有现实针对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当然具有超越性。但这种超越性绝不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融合或者趋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建立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世界各国独立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文明模式的基础上的。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但有特色之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向世界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其开放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些特征,并不因为它是由社会主义中国提出来的,就成为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的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不能随意地进行界定。概而言之,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而不是也不能是其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5],“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6]。因此,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理解,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分析,既要看到它有聚同化异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和而不同的一面。

第二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古往今来,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一段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同病毒疾病的斗争从未间断。面对疫情跨越国界和人种的国际传播,在全球战疫中需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指责”,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全球胜利而不断努力。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发起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国家一道命令,武汉封城,全国人民“宅家”隔离,白衣战士执甲逆行,蓝色卫士守望相助,社区小喇叭走街串巷,社会义工传递温暖,把“中国力量”诠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把“中国速度”展示,千万党员干部“涓涓细流”把爱心播撒。面对国际疫情的严峻,第一时间向世界组织分享“中国经验”,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协助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开展疫情防控,在“雪中送炭”的路上必定有“中国红”的身影。

   预防“疟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科学施策精诚合作。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分门别类,受价值观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防控措施上有区别。近期,全球战疫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方能战胜“疫魔”,只有科学应对才能有效控制蔓延。中国人民在战疫期间总结出的“中国经验”就是,要协调一致听指挥,团结一致保民生,切实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应对疫情防控的问题。面对经济停摆、产业链条断裂、基本民生不能保障的风险,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树立“一盘棋”思想,降低贸易往来门槛、发展合作产业、积极互补不足,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道路,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要平战结合精准发力。“病毒无国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不能因为人为设置的障碍而“肆意妄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表明,抓好日常预防是重中之重,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这虽然看似“小事”,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平时。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战时化管理,一方面保障要做到战时标准,医疗物资、设备等要全,各类保障要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守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统一调度,把最精锐的力量放到抗疫的战场上,把最好的物资用到最前线。目前国际上疫情传播形势严峻,采取“中国经验”把疫情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是当前抗疫的良策,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切实把疫情防控的措施落到实处。

   战胜“病毒”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要理性包容众志成城。纵观人类与疾病搏斗的历史,“疟疾”“天花”“炭疽热”“禽流感”等一一被消灭,我们会发现战胜病魔不断进步的总是人。战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启示“共享共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无不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理性的,人类战胜病魔的精神是理性的。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疫情一味“甩锅”“指责”、推卸责任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无限的人民情怀中,用到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中。举全球之力,举全人类之力众志成城战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路上,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迎来战疫必胜的曙光。

   同住地球村,同是地球人,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克时艰战新冠,全球战疫必凯旋。

第三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各位同学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么,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被提出的?又有什么基本内涵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好像这样一细想,也说不出来。作为新闻中的高频词汇,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今天我就给大家扩充一下素材积累。

  首先你得对这个概念能理解,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有一个小技巧,如果对这种比较大的词不会理解,你可以试着往小处想,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这一大家人肯定都是命运共同体,要是爸妈生病住院了,家里的弟弟妹妹是不是都落到你这个当哥哥姐姐的肩上了。这样说可能就理解了吧。

  那再说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比如咱们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的过程中,众多国家从中受益,达到了合作共赢的效果,这就是生死与共呀。

  咱们举的这个例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也可以是人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人类猎杀野生动物,是不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公司与公司之间,美国禁芯片,咱们不少科技公司就受到影响。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中外科学家争分夺秒研制疫苗。这都充分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不是你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下面咱们来说评述,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抗疫物资外包装上写了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就是人类命运共体的最好体现呀,人与人有国界,可是病毒不分种族,不认国界。现在中国成了全世界风险最低的国家,我们也不断伸出援手,帮助他国渡过难关。要想战胜病毒,疫苗是最佳答案,但在研制疫苗的过程中,免不了各国科学家协助合作,3月份,中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现在有消息称,中国的疫苗已被证明有效,今年年底普通老百姓就可以接种,各国百姓也可以享受这个成果。疫情爆发初期,各国援助我们,现在我们与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

  当然一开始猜测这个病毒来自野生动物,来自蝙蝠,现在也不确定到底来自哪里,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环境影响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有人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吃野味;有人破坏森林植被,谋取私利;有人排放废水废气,获取经济暴利。人们破坏自然,最后必然伤害自己。我们要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全球治理的理念。再说这个雾霾,不能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自己治理,吸纳各方共同参与和行动,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问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打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科技壁垒和知识封锁。

  拥有共同命运,就应采取共同行动,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阵,这样长途飞行更省力,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雁群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人类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气象、新作为、新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郑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全面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容。20xx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再一次全面介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世界发展到今天,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紧密。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种复杂问题,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问题时,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通力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与期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坚持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任何单边主义、民族至上的策略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真诚呼吁全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互相帮扶、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谋求共同发展,建立平等均衡的伙伴关系,增进人类的共同利益,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建设美好的地球家园。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决不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概念,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科学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

  第一,在政治上,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主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既有特殊价值,又有人类共同价值。主张通过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反对建立针对第三方的联盟,主张建立互相包容的伙伴关系。

  第二,在经济上,把本国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强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机制,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共同发展,使经济交往成果惠及各方,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在文化上,主张互相包容借鉴,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的文化与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特征的文明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同文明形态之间进行融合与互鉴,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兼蓄并包、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协商对话,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在生态上,主张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无一不是源于自然界的慷慨恩赐。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机器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致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将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优秀文化在新高度上弘扬光大,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第一,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世界思想高度契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革命追求,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页)中国共产党勇于承担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积极履行作为国际社会一员应尽的义务。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希望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追求“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和谐的文化精神、价值理念和哲学思维,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向世界,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坚定对中国的认识,促进各个国家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这一思想占领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是国际关系的顶层设计和重大创新。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发达国家以西方现代化制度为中心,在全球宣传所谓“普世价值”,倡导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核心价值观,推广“全盘西化”的现代化模式。但是,对待出现的经济危机、移民冲突、宗教冲突等新问题,发达国家又抛出霸权稳定论、全球治理论、自由民主论等霸权主义伎俩,结果是“失道寡助”,收效甚微。当今世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种族、宗教、文化、习俗等差异,但各国人民都拥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追求和平、发展、自由、和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使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西方战略学界总是以权力来界定国家的对外行为,认为只有当一国获得霸权后,才会停止追求权力,而保障本国安全的最佳办法就是争取成为霸主,这样就会消除其他大国挑战的可能性。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这些舆论的产生,一些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或误读,一些是出于焦虑,一些则是出于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国作为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史、曾被列强奴役的新兴国家,作为一个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坚持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并努力使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导国际社会从利益相关的“利益共同体”、权责共担的“责任共同体”,发展到命运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共赢而不是损人利己,这种荣辱与共的现代化发展理念,为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这一思想与西方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不同,开创了合作共赢思维模式。冷战结束已经多年,但少数西方国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通过入侵战争、策划政变、经济制裁等手段到处插手他国事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赢、共享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希冀,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摒弃你输我赢的旧观念,实现各国之间的有效融合与互动。在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合作,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

  第四,这一思想超越了西方现代文明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方式的新选择。所谓的西方文明冲突论、文化冲突论,都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外在表现形式。国家只有大小之别,没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不懈追求的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旨在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努力创造一个多彩的文明世界、多样化的文化世界。

第五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和平之鸽,在新时代飞翔——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xx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出,一下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于18年3月11日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什么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世界各国形成的具有依存性、平等性、共赢性、包容性等特点的集合体。”①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时局下的合理选择。从20xx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全世界人民所盼望的,一起共筑地球村,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会被提出?首先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当前形势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多样化。恐怖主义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司空见惯,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论你的国籍是什么,地域是什么,语言迥异都无妨,因为实际上我们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像明清那样闭关锁国在现在看来是最不明智的决定,最终只会重蹈覆辙,各个国家相互依存,谋求互利共赢已经达成了共识。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2014埃博拉病毒的蔓延更让人们意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危机通过全球化的链子可以很快波及其他的国家,从而使整个世界遭到重创。面对着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危机,同住在地球村的我们只有同舟并济,互相帮助才能渡过这些劫难。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力帮助亚洲国家,以及东盟国家。设想一下,如果发生了这些危机我们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甚至大打出手,那么这些危机将会演变成上世纪的世界大战,损失多少无辜民众,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应该担负起我们的责任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的俚语,除此之外类似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谚语数不胜数。像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可见“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寻求的都是和平发展,契合好时代主题,做好大国榜样是我们的目标。即使拥有像核武器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也承诺不轻易使用为的就是将和平发扬出去。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便是在各国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一起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种以“和”为中心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和”文化的重要成果。

  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除了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和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别国的虎视眈眈,钓鱼岛事件,华为事件都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挑战,而我国为了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利于这个和谐环境的创建,并且还能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从而巩固我国的世界地位,使我国更多的与世界接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几个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相互依存观。我们既然选择共同发展就需要形成一个共同利益观。我们都是全球化的一份子,世界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不仅要维护好自己的利益也要有为这份利益的发展出力的奉献精神。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长远的观点。我们在为现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想到为未来的人们留下什么,如果他们只能利用我们所留下的“垃圾”那我们现在努力发展的意义何在呢?相互依存观指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权利都可以不用像近代那样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通过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守护我们的共同利益。有了这些相同的价值观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事半功倍。

  第二,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俗话说一个主意和一个主意凑在一起将会产生很多很多其他的主意。同理可得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指引下,大家畅所欲言,为亚洲为地球村的发展进言献策,最终达成共识,携手并进,绘画出更好的蓝图。

  新时代,中国要赋予改革开放不一样的含义,让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促进各国资源的合理利用,让中国、周边国家、甚至世界合作共赢。

  第三,有利于发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从中国传布出去的,骨子里还有着中国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智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将会大大提升,我国在世界林中的根将会扎的更深,面对各种困难才有屹立不倒的资本。

  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在还具有现实意义吗?从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就可以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没有过时反而锦上添花。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中国遭受疫情的摧残时各国都纷纷伸出援手,因为帮助我们即帮助自己。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疫情蔓延至全世界,中国疫情缓和时,中国也没有忘记,口罩等医疗物资不断输出,钟南山院士分享抗击经验,展现出中国力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以渡过此次困境。

  说了这么多,什么国家,世界似乎离我们都很远,那我们作为新青年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些什么呢?

  我们所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那我只能从身边所见去阐释这一理念。最近的还是新冠疫情。现在疫情发展到全世界,不仅影响到各国人民的健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就从我的身边来看,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开始给员工放长假,因为没有订单,此时如果大家罢工,像历史那样去他国掠夺资源,那么这无异于是历史的倒退。此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呈现出来,一环扣一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帮助,虽然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我们依然为国外的疫情所祈祷,希望可以早日结束,让生活恢复正常。还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不论是我们去到别国还是别国来的留学生都证明地球村正在逐步融合,互相认同对方的文化,并且相互学习都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被构建,我们去到另外一个国家除了学习还宣传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彼此了解彼此进步,共同发展。

  将目光放远,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努力都是为未来蓄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挥而就的,我们需要更丰富的知识,更好的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更娴熟的待人接物的方式,面向世界,做出下一步抉择,让我们在五彩的跑道上挥洒属于我们的青春的汗水。

  而我,作为一名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我也想为我的养育之地的发展尽一份菲薄之力。那我只有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笔作矛,将我们所要表达的,想要传播的都倾注到文字当中,通过影片、剧本、小说的方式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地球村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一日千里的今天,全球化以绝后的速度发展着,世界的发展暗藏危机,在其他国家仍然迷茫停滞不前时,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新的目标,一个自己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发展的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代下,各国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难以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只有另辟蹊径,放弃原来的旧思想,统一起来,与霸权主义作斗争,适应新环境,才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的血液不会放弃,我们从小学习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保证自己三观正确的前提下我们努力钻研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下的和平之鸽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反而被赋予新的含义,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第六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内涵?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站在了人类社会的道义制高点,使中国外交具有了一种深刻而厚重的道义性,从而给中国外交赋予了伦理的灵魂。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国际道义和人类道德。以下我将简单分享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的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中华文明,甚至东方文明相联系的。东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深刻的哲理思考和逻辑。比如,中国自古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这是一种自然法则;道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命运共同体”和“天人合一”是相连接的。

  中国自古就强调“大同”世界,人类“大同”是中国人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站在人类伦理的角度来建构人类“大同”世界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和传统文化是相联系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社会,是超越民族国家来看待整个人类的。今天,我们特别强调世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但是中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时候,不是只简单考虑我们自己的利益,而是考虑到我们的利益和对方利益的相互衔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是用一种命运与共、荣辱与共的方式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类共处一个地球,要有地球村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整个人类来看待世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从世界安全角度来看,传统安全问题讲的是军事战争状况之下的人类社会安全问题,在此状况下,世界战争的爆发是人类的痛苦,比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的灾难。尤其是今天的世界拥有了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们若真正运用,结果会是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要防止战争,特别是防止核战争的爆发,这将是一种人类共享命运的选择。同时,今天的国际安全问题也非常复杂,特别是 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与伤害;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同样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灾难;此外,各种流行疾病也是对人类的威胁。 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解决这些安全问题,防止它们威胁到人类共享的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应对。所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整体安全的需要。

  其次,从全球政治角度来看,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所以要从超越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政治的建构。在政治上,过去传统强调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在也应有所超越,形成一种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方式。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观的政治内涵。

  再次,从经济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在不可分割的世界经济当中,各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成了,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最后,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是融为一体的 ,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通过旅游、就业、学习的方式在全球流动。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文明通过互动交相辉映。人类是一个整体,世界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同在一个世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所以从理论内涵角度来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人类的高尚精神指引和终极价值关怀,具有非常强的道义性和非常深的人类伦理性,使得中国外交在人类社会上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道义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明显体现出来。我个人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道义”伦理的。 “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即“道”和“义”。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首先,“道”指天地人相协调的“天道”,“道”即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其次,“道”指人类社会的“世道”或“人道”,强调的是人类发展方向的“正道”。古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仁义”,这是一种做人之道,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准则。古语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二是“公义”,具有“正义”的意思。其三是“信义”,所谓“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做人处事,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有信义。

  “道”和“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内涵,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内涵。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道义”的准确表达。“大道之行”强调的是“道”,“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义”,这实际上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东方哲学的名与实:“大道之行”是名,“天下为公”是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大道”的方式来规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七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在热血动漫中,人物在战斗时通常会被设定成这样一个“套路”:施展“独门绝技”前总是需要靠一系列“常规操作”来积蓄力量,而这个积攒力量的槽就叫做能量值,当能量值“拉满”时,“大招”就能顺利释放,最终扭转战局、一定乾坤。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方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此次疫情,中国在应对上有的放矢,在援助上坚持把“以民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控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号召各国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时刻把共同抗疫的能量值“拉满”,竭力遏制疫情蔓延态势,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局面。

  把“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能量值“拉满”。团结是人类克服一切灾害和疾病最有力的“特效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告诉我们,坚守正义、结对联营可以斩断战争之源;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义不容辞、真诚援助能够彰显大爱无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渡过至暗之时。显然,世界正处于“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里”的大格局中,只有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时之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尽展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疫情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私人问题”,而是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死亡人数超30万人的“世界难题”,一串串数字单位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也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面对部分医疗环境特别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和团体站出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树立国际抗疫合作的意识,主动提供物资、技术、人力支持,在责任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道践行上保持绝对真诚,以此“拉满”戮力同心的能量值,打通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的难关。

  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的能量值“拉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盲目的声势浩大和无效的歪门偏方相比,疾病的防控需要特别的专业、特别的细致,讲求的是科学、是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强调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虽然在疫情受影响程度方面不甚相同,但都无法摆脱一个共同大敌——病毒本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目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当前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论是潜藏于市,还是明刀于前,其传播性和感染性都不言而喻,尤需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理性分析对策,精确防疫措施。对于各国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专精有效的防控意识,依托专业化设备,运用科学化手段,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体现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把“互通有无、客观公正”的能量值“拉满”。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表述:“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加深,每一个世界公民的生死安危都有可能牵动全球人民的心。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国家的政党和媒体别有用心、满怀恶意,在全人类都“绑定”在一起的关键时刻使着“反作用”;我们也能理性察觉,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能站在尊重事实、追求公义的一边,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助力抗疫。要知道,生命不是“炒作”的噱头,灾难也不是栽赃推责的借口。处在风口浪尖,就更要站在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价值理念上,加大沟通力度,加深交流共识。全球各国都要支持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国际合作,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务必做到不隐瞒、不杜撰、不虚构、不偏袒,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在互通有无中提升科学防疫的治理水平,在客观公正中保持理性抗疫的高度认同,加深相互合作,形成交互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御敌于前。

第八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二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三是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要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

  四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第九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充分肯定中央指导组工作,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形势,各级党员干部不能掉以轻心,要不等不靠不懈怠,继续凝聚起从“我”到“我们”的中国力量,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抓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众“智”加强源头防控。众人拾柴的团结劲是做成事、做好事的关键。疫情面前,只有把众“智”凝聚好,才能切实把好疫情防控源头关,防范于未然。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转变思想,从“我”到“我们”,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全国各地“禁足”模式齐开,生产生活仿佛按下“暂停键”。无数科研专家因“疫”齐聚,各抒己见、集聚智慧,深入研究病毒,积极研发疫苗;无数社区工作者因“疫”集结,加强交流、共享经验,穿梭于楼宇之间,全面做好排查;广大居民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身体力行“宅在家中做贡献”。每个人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点燃群智之柴,烧旺加强源头防控之火。加强源头防控,需继续凝心聚力,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未雨绸缪,将疫情风险化解于萌芽。

  “团结就是力量”,集众“力”做好患者救治。“团结就是力量”是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抗击疫情,与病魔赛跑的过程,也是集众“力”做好患者救治的过程。正是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驰援武汉、齐心协力、救死扶伤,才让无数病患得到及时救治,才有后来的“方舱归零”等“清零”数据。从感人肺腑的那封“与夫书”到无数封毫不犹豫的“请战书”,从“妈妈去打怪兽”的动容到“隔空拥抱”的感动,无数白衣战士身披白色战袍,第一时间在战疫第一线集结,不惧疫情、不等不靠,与时间赛跑,用实际行动讲述同舟共济的故事,传递团结的力量,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众“物”提供物资保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理念。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资保障。集众“物”的作为,既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充足物资保障,也彰显了大国担当。武汉封城但不封爱,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纷至沓来,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志愿者用各自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众“物”在战疫一线集聚,为防控、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境外疫情严峻形势面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他国提供帮助,充分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唯有用好团结协作这个有力武器,才能与各国一道携手应对、战胜疫情。

  疫情来袭,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需要团队精神、合作理念。唯有精诚团结、加强合作、守望相助,才能齐抓共管、共克时艰,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第十篇: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对“民粹主义”进行具体的分析。

  民粹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在资本和劳工之间、在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在全球流动专门人才与本地职员之间、在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地区与缺少竞争力的行业和地区之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精英和普通群众之间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工作减少、收入降低的情况。受到这种不利影响的人群表示不满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说,民粹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伴生品。由于世界各地的情况不同,民粹主义所表现的激烈程度也不同。由于欧洲有较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其民众所受到的冲击要小于美国。在欧洲反对穆斯林移民等的民粹思潮具有右翼倾向、在希腊和西班牙则出现了带有左翼倾向的民粹活动。在拉丁美洲的民粹大都具有左翼倾向。在今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民粹主义还会不断地、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我们不能笼统地对民粹主义进行谴责。我们应以恰当的方式、在有必要时对受到伤害的群众表示同情;我们对民粹主义头面人物、对其造成的后果应该予以评论,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蔑视、批判受到影响的人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若不把握分寸,就会失去群众,人家对我们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会产生怀疑。而我们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不断赢得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上的信任。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是建立在我们自己言行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如何看待民粹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即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正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把各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资金流向可以盈利的地方、资金流向成本低的地方。这是金科玉律。任何人为的干预、任何行政的干预都是无效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说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我们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是在全球在最大可能的范围集聚力量,以最小的代价抵消和化解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的一种努力。我们的做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将“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一种行为,这个普遍的目的就是互利共赢。因此说,我们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而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对一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抵触的思想总体上予以包容。将来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有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等。这些国家的政治形态各异,他们的意识形态也千差万别。但是,只要他们有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意愿,我们就应该欢迎。毫无疑问,在这些国家内部会有不同的声音。对这样的声音,我们从“和而不同”的观念出发,应予以包容。但,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以正面阐述的方法,予以引导,但不能形成论战。引导的方法要讲究,特别要分析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最发达国家会将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看作是与他们争夺领导权的战略,他们会处处设防、甚至会公开出面对我们进行污蔑、公开劝阻一些国家不要加入我们的共同体。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近年来,我国驻发达国家的大使,经常在主流报刊上发表文章或接受采访,阐述我们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这种做法,值得继续。另外,我们也可借鉴过去辜鸿铭的做法,他曾在《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就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义和团问题上发表文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请我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对最发达国家对我们的错误的看法进行评论。我们还可以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智库进行沟通,或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合作研究。我们还可以采用某些迂回的方法,譬如我们可选择对最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密切联系及影响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与这些地区的学术机构、智库和媒体逐渐达成共识,让这些共识自然地发挥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xanzxny.com/content-17-242093-1.html

《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集合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