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www.xanzxny.com--工作总结范文】

《唐宋词十七讲》是1987年由英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国诗歌学会、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嘉陵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记录。讲座在北京、沈阳和大连举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初次接触《唐宋词十七讲》是在大学时代简陋的图书馆,借着玻璃撒进来的微弱阳光,一下午、一下午地靠在腻着尘的书架上,手不释卷。叶先生关于诗词解读的系列书籍更新了我对诗词的理解、对求学的观念,甚至是对生命的体会,为我在读书求学路上赋予源源不断的力量。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先生于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及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个系列讲演的讲稿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这本书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词人作品,叶先生通过精讲词人的创作之风格和对词境的开拓给读者建构起一部唐宋词史,让读者不仅看到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在时间上的延续发展,也看到了词在不同时期内容承载的变迁与情感寄寓的多样性。  

   叶先生论词博览今古,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既能深探词人之用心,又能兼顾纵横之联系。开篇之初就先引出在词史研究颇有威望的张惠言在和王国维他们各自在《词选》和《人间词话》中对词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加之融入国外的阐释学、现象学等理论,有机结合中外评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词的论解。如关于批评学这一说法,我国传统文学观念评论一篇作品,先把作者的出身、思想批评一番,就把重点放在作者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的衡量上边了;国外则认为作者不重要,而当重视作品本身重视作品的结构,它的组织和质地,它的形象和结构等才是决定一部诗歌作品好坏的标准。叶先生则以为这两者本是不可偏废的,至此,叶先生对待学问严谨的态度、宽广的包容性和开阔的眼界可见一斑。

第二篇: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专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致有声,是我国少有的名扬海外的诗词家。

  《唐宋词十七讲》做这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不同时期具有代表词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词人作品,向读者深情解读古色古香的典型词作,带领我们去欣赏体味当时的文人情怀。在她的眼里词时有鲜明的活力,词的好坏生命力的长久在于其兴动感发的力量。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也许那个凄风苦雨中的孤单背影已渐渐的远去,但它孤独的灵魂却在千百年流传不息的词篇中永生。

  我们静静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看书看得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学的而使其为人处世的心态,练就的是其宠辱不惊的情怀。从她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朴实的为人,心细如发对每个词人细微的差异进行精准的评析。他高谈阔论纵横词坛,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显现她做学问的严谨追求,她滔滔不绝才如泉涌彰显了她深厚文化底蕴。从所周知,后人对唐宋词的解析层出不穷,韬光养晦让人受益匪浅,没为词学大师站在自己的人生视角之上,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研究词的体会和心得。

  叶嘉莹学通古今贯通东西,是难的学界泰斗。她以求是严谨治学,自救斟酌不打诳语,词句的评析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抛开以前一些学者靠舞文弄墨繁缛庸俗的词藻取宠的陋习,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阿谀奉承也不损人利己,以严谨的姿态耕耘于学海,并在我们的学习中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新的启迪。对于东西文艺的差异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学传统得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试想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不会有此深刻的认识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艺理论,在词的解读之中时刻试着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次的现象,给出一个总结归纳说明,同时她主张不要刻意的牵强附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作者本身,每个都这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说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这样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词作为词的兴盛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对词的解读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又是我为她的才情感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词可以出相关联的几首词或诗,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听信道听途说,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才脱口而出,对我们平时一些含混模糊的东西给出了直接清晰透彻的解答,使我们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我们知道‘这’,‘这’太笼统,她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的本质。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得到好评,如果一味的趋炎附势不变稂莠,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人。人有好坏之分,词有优良之别。他毫不忌讳这些,交给我们鉴别词的新的,具有兴动感发的力量才是好词,花艳之词难成佳作。

第三篇: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葉嘉瑩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葉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葉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xanzxny.com/content-17-148489-1.html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